| 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院规章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中共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委员会

院发〔2021〕17号

关于印发《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院内各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经2021年6月22日第12次院务会(党政联席会)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请各单位组织学习,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2021年7月1日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北京市教委《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北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教高〔2021〕2号)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深入挖掘各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五年之内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作重点

(一)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线上,也要管好线下;既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也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

紧密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北京特色,体现首善标准。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

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二)强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思政教育体系纳入人才培养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1)做好价值引领,抓好思政教育主战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学院做好价值引领,抓好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应坚持多个“统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统一性和个体性相统一,认真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要求,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同时也要因材施教,结合学院学生特点,从学生个性出发,做正确合理引导。

(2)依课程性质,抓建设重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工作。

加强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引进线上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国家安全意识。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并改进体育类、美育类课程,形成特色,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美育教学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重点做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也不是“两张皮”。做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应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还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并感染学生。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实做全,逐渐实现所有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重点建设一到两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强化示范引领,强化资源共享,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亦不能放松。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加大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强化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丰富社会实践类课程内容,加大红色教育,革命奋斗精神的传递和熏陶,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劳动精神,体会劳动之美。

(三)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树立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精神追求。

经济学、管理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道德法律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培育学生经世救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与美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数理、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课上可通过案例与学生互动,适时向学生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理、体育等基础课程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五)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研室等基层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

四、具体要求

(一)创新教学设计

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一一对应。探索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一流课程,优质课程申报的观测点和评价点。将“课程思政”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深入解读,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以提高每位老师对加强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作为各类教师比赛,教学竞赛的考核点。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三)以教学改革专题项目形式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制定课程思政课程评价标准,持续开展课程思想项目建设评选验收工作,有步骤,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最终达到课程思政的全覆盖,真落地,高质量。全课程横向性推进的同时,也应注意纵向性的高质量示范课的培育。打造1-2门课程思政示范性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和平台,加强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建设一批优质线上课程思政课程。

(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创新

改革思政课程枯燥灌输式教育模式,注重启发性教育,并结合时政热点及区域地方特色,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五)完善课程评价

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优质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比赛、项目评比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

(六)注重成果总结及典型案例推广

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总结建设成果,梳理建设要点,形成示范性模板,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项领导小组,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事处、各教学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构建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各部门联动,各教学单位推进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全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强化校内统筹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工程,学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分类强化指导。学院做好思想价值引领,统一全院教师思想,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同向同行。

(三)强化工作考核

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

(四)完善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对于成功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给予资金及教学资源的倾斜与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将作为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项目申报的观测点和支撑项,同时,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奖等评选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

本方案自2021年7月1日起试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